tang8.jpg (21235 字节)落霞孤鹜图 三、宁王招聘仕途坎坷
    明正德九年(1514),唐寅四十五岁,当时发生了一件宁王朱宸濠招聘他
去南昌的事。《尧山外记》云:"宸濠甚慕六如,尝遣人持百金,至苏聘之。
既至,处以别馆,待之甚厚。六如居半年余,见其所为多不法,知其后必反,
遂狂以处,宸濠遣人馈物,则裸形箕踞讥呵,使者反,宸濠曰:孰谓唐生贤,
直一狂生耳,遂遣之归。"
    唐寅风闻宁王朱宸濠是位惜才的藩王,有些心动,也许受聘前去,仕途尚
有进取的机会,便连夜赶到高师巷去找文徵明商量。文徵明也收到了这种聘书已决定谢绝。但他觉得唐寅的科举之途已断,处境与自己不同,遂建议唐寅不
妨一试,或许有上进的希望。他又叮嘱:如果宁王若昭明太子或准南王一类人
物,你留下,若有反常越轨之迹,再图脱身也不迟。
    唐寅决定应聘前往,先沿大运河至杭州,循富春江到常山,改走陆路,经
玉山、广丰、铅山、弋阳、进贤,抵达南昌。
    朱宸濠是个有野心的藩王,聘士蓄兵,大事培植势力,图谋夺取皇位。谷
应泰在《明史纪事本》末卷四十七记"宸濠之叛"曰:"(正德)八年夏四月,
宁王宸濠建阳春书院,僭号离宫。宸濠怀不轨,术士李自然等妄称天命,谓濠
当为天子。又招术士李日芳等谓城东隅有天子气。遂建书院当之。"又《明史》卷一百十七《宁王权传》下有"(宸濠)及长,轻佻无威仪,而善以文行自饰。"
    南昌是块富庶的地区,处在赣江下游的平原上。汉称豫章郡,隋、唐称洪
州,南唐建立南都,升为南昌府,明初改洪都府,后才定名为南昌。东连闽浙
,西接两湖,地理形势是块大可进行政治活动的地方。明代中期,地方势力上
升,中央集权已有削弱。明武宗朱厚照昏庸荒淫,朝政不理。朱宸濠认为有机
可乘,便多方笼络太后,外结宦官刘瑾和宠臣钱宁、臧贤等;内掠民财,网罗
英士,养精蓄锐,伺机篡夺中央政权。唐寅名重东南,一到南昌,他便在银銮
殿隆重接见,设宴接风,着实讲了一番仰慕的话。唐对宁王的"谦恭下士",也

颇感激。几天来唐寅闲着无事,便到赣江边上的滕王阁遗址游览,只见赣水苍茫,群山迭碧,想起当年王勃少年敏思,《滕王阁赋》才惊四座的往事,不禁兴发,便口占一绝: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画栋珠帘烟水中,落霞孤鹜渺无踪。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千年想见王南海,曾借龙王一阵风。

后来唐为友人德辅画的一帧绢本的淡彩山水,即题此诗。(现画题为《落霞孤鹜图》,藏上海博物馆)
不久,唐寅察觉到南昌百姓对朱宸濠颇多怨言,听到不少宁王假手下人杀人纵火、占田掠财的坏事。宁
王宠信的两个江湖术士李自然、李自芳更是猥贱人物。在酒肉的交往中,唐寅终于措摸清了宁王图谋篡的底细。从此他渐渐颓唐,装成嗜酒糊涂的狂士,只有让宁王感到生厌,才能脱离这是非之地。宁王和唐论朝廷的事,唐故意答非所问,说"我向来不管这些事,有酒就好。"旋即诌诗一首: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信中吟成四韵诗,自家计较说和谁。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白头也好簪花朵,明月难将照酒卮。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得一日闲无量福,做千年调笑人痴。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是非满目纷纷事,问我如何总不知。

  朱宸濠对他的荒诞行径,虽然不快,但碍于唐寅的盛名,也只好一笑置之。唐寅在南昌呆了六个月,见宁王渐渐疏远他,可还没有撵他走的迹象,日夜如坐针毡,于是更加卖疯装傻,以求早日离开南昌。一在白墙头上题了一首歪诗: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碧桃花树下,大脚黑婆娘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未说铜钱起,先铺芦席床。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杯浑白酒,几句话衷肠
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何时归故里,和她笑一场。

这诗传到朱宸濠耳朵里,便派人前去察看,去人汇报说唐寅裸着上身,满身污垢,一个人独自狂饮。朱濠感到他实在不象话,兀是个徒有虚名的狂士,终于放他回了苏州.
  五年后,朱宸濠兵反。军马十几万攻占九江,打算建都南京,再度北上,却被拥有重兵的汀赣巡抚王守仁乘虚袭破南昌,断了后路。接战半年,朱宸濠失败,被俘处死。唐寅头脑清醒,脱身早,才免去了这场横祸。

    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为了光耀门庭,望子成龙,不惜重金,延聘有学问的人来教唐寅读书.唐寅读书勤奋,"四书五经"之外,还读了《史记》、《昭明文选》。成化二十一年(1485),唐寅十六岁,以第一名考中秀才,"童髫中科第一,四海惊称之"。出身于市民之家的唐寅自幼就"天授奇颖,才锋无前",他"凡作诗肖古人之风雅",然"赋性疏朗,狂逸不羁",是具有叛逆性格的人,他的感情、诗文和行为,自然会与众不同,以致象王世贞这样的有名文人,对唐寅也看不惯,把他真情坦露,明白如话的诗文,斥之为"如乞儿唱莲花落"。年轻的唐寅物以类聚,他和另一性格才能相仿佛的才子张灵结为挚友,和年长十一岁的祝允明也极为要好,他们蔑视礼教,纵酒放怀,甚至敢于赤裸身子跳进学宫前的水池中,和张灵相互击水为戏,旁若无人。这种放浪行径,对他的仕途显然是不利的。孝宗弘治十年(1497),监察御史方志到江南视学,他是个"先德行,后艺文"的道学先生,风闻唐寅的风流放诞,便心中不快,扬言"不管唐寅的卷子考得多好,都不予录取"。后经苏州知府曹凤的极力推荐缓颊,总算让唐寅"得隶名末",未遭落选。唐寅经此挫折,十分感慨,多少接受了点教训。《明史》有记载:"唐寅……性颖利,与里狂山张灵纵酒,不事诸生业。祝允明规之,乃闭户浃岁。"祝枝山比唐寅多少懂得一点人情世故。弘治七年(1494),唐寅二十五岁,父广德死,接着他的母亲,他的妻子徐氏,以及幼儿和妹妹亦相继死去,他在给文徵明的信中写道:"不幸多故,哀乱相寻,父母妻子蹑踵而没。丧车屡驾,黄口嗷嗷。"他不会治生产,父亲一死,出现了"芜秽日积,门户衰废,柴车索带,遂及滥缕"的境况,夜冷凄清,孤灯昏暗,影单身孑,一个人苦苦的攻读,实在不是滋味,写了一首七律以抒怀明志: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夜一欹枕细思量,独卧残灯漏转长。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深虑鬓毛随世白,不知腰带几时黄?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人言死后还三跳,我要生前做一场,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名不显时心不朽,再挑灯火看文章。

弘治十一年(1498),他到南京参加乡试,三场告终,得中了举人第一名---解元。这次主考官为太子洗马梁储。梁储字叔厚,广东顺德人,是位有见识而爱才的人。他对唐寅的考卷大加赞赏,说"士固有若是奇者耶?解元在是矣!"发榜后,梁储接见唐寅,着实奖励了一番。
    唐寅在中解元前,文名已经很大,他的《金粉福地赋》,文词旖旎,人谓"可入初唐四杰之室"。文徵明之父文林,苏州知府曹凤,都热心替他扬誉。中了解元后,他春风得意,写了《领解后谢主司》七律一首: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壮心未肯逐樵渔,泰运咸思备扫除。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剑责百金方折阅,玉遭三黜忽沽诸。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红绫敢望明年饼,黄绢深惭此日书。
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三策举场非古赋,上天何以得吹嘘?

但"福兮祸所伏",他三十岁时随同江阴在地主徐经同往北京会试,就栽了大跟斗。据《尧山堂外记》所述:"江阴举人徐经者,其富甲江南,六如举乡试第一,经奉之甚厚,遂同会试。至京,六如文誉籍甚,公卿造请者阗咽街巷。徐有优童数人,从六如日驰骋于都中,都人瞩目者已众矣,况徐拥厚资,其营求
他径以进,不无有之,而六如疏狂,时漏言语,竟坐削。"《南国贤书》中有记:徐经系江阴县学增广生,治"易",中弘治八年(1495)乙卯科乡试第四十一名。唐寅系苏州府学附学生,治"诗",中弘治十一年(1498)戊午科乡试第一名。认为两人非同科中举。但徐经和唐寅一起赴京会试应是可信的,徐经是大财主,"其营求他径以进"也是可能的。据《明史》记述,"敏政总裁会试,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僮,得试题。事露,言者劾敏政,语连寅,下诏狱,谪为吏"。唐寅是一介书生,天真而疏狂,还不懂得树大招风,才高遭嫉,社会是险恶的,加上他非士林出身,以致受到旧势力的致命打击。人试受累后,渐渐懂得了一点世情,在给文徵明的信中,他写道:"方斯时也,荐绅交游,举手相庆,将谓仆滥文笔之纵横,执谈论之户辙,歧舌而赞,并口而称。墙高基下,遂为祸的,侧目在旁,而仆不知,从容晏笑,已在虎口。庭无繁桑,贝锦百匹,谗舌万丈,飞章交加,至于天子震赫,召捕诏狱,身贯三木,卒吏如虎,举头抢地,恞泗横集,而后昆山焚如,玉石皆毁,下流难处,众恶所归。---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,---知与不知,毕指而唾,辱亦甚矣。"把当时的世态炎凉写得入木三分。科举之际,"士子干谒,词臣延誉"本来是寻常事,斥之者有,嫉之者有,罪名"莫须有"总是可以寻找的,唐寅叛经离道,狂放不羁,不能见容于官场,即使不是这次科场案纠纷,他也未必能平步青云,在政治上得到重用的。唐寅的会试冤狱,在官家史志和私人笔记中记述甚多,往往说法不一。秦酉岩的《游石湖记事》有一段据说从唐寅女婿王龙冈处听来的叙述,略谓:徐经在戊午乡试前就结识唐寅,他行贿窃得乡试题目,请唐寅捉刀做了一篇文章,乡试发榜,两人都得中了。北京会试,徐经又使故伎,得题后偷偷告诉唐寅,唐不知轻重,不小心漏给了同乡人都穆(1459-1525),会试结束,都穆饮酒于马姓侍郎家,同席有给事中华昶,又来一宦官,说会试金榜已定,唐寅又中第一。都穆嫉妒,说出徐经买题事,于是华昶上告程敏政。唐寅从此恨透都穆,誓不相见。《明史》程敏政传中,也记道:"敏政出狱愤恚,发痈卒。后赠礼部尚书。或言敏政之狱,传瀚欲夺其位,令昶奏之。事秘,莫能明也。"《明史》的推断,可击中了关节眼,官场中权势集团的朋党之争,唐寅不幸夹在里面,成了官僚间权势争斗中的无辜受累者。

[下页][返回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