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.jpg (17211 字节)

苏州的工艺美术历史介绍

  苏州工艺美术,巧夺天工,名驰中外,其门类品种,琳琅满目,不胜枚举。通常可分经过艺术加工的日用品与艺术欣赏品俩大类。前者为染织、陶瓷、室内、装饰工革等,后着为装饰绘画、象牙雕刻、玉石制品等。其中编织、玩具、蓝印布、木雕之类又称民间工艺,而利用珍贵的特殊材料,进行复杂细致的特殊艺术加工而成的工艺品,如牙雕、玉雕、金银首饰、织锦等则称特种工艺。
  苏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,从左思的《吴都赋》对苏州的金银珠宝饰品的描述可以推测,苏州工艺美术在晋代以前就已经出现,至唐宋两代有了很大发展。唐代苏州生产的“缭绫”是能与蜀锦比美的高级纺织品。白居易的《缭绫》所云:“缭绫缭绫何所以?不以罗绡与绮。”他还自注:“越中所产,贞元中岁入贡。”有人推测这种缭绫应是一种提花纺物。宋代苏州的工艺美术品种已经较多,当时有好几条坊巷,聚居同类艺人。如绣线有绣线巷(今修仙巷)、制帽有斤子巷(在乘鲤坊)、乐器有乐 鼓巷(今史家巷)、帐子有帐子巷(在今

调丰巷附近)、织罗有新罗巷(在今古市巷、装驾桥巷之间)、金银匠作有金银巷(在今剪金桥附近),工艺水平都达到相当的高度。南宋时期,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,曾在苏州采办一批漆纱斤,分蹭馆伴,深受欢迎,后故人们称为“石湖巾”(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),名传四方。明朝中叶以后,苏州的工艺美术发展越臻完美成熟。工艺品的花色、质量都超过了前代。单是织锦一项,据《姑苏志》记载:“今吴中所织海马、云鹤、宝相花、方胜之类(花样),五色炫耀、工巧殊胜于右,宣德间赏织”。万历三年(公元1575年)皇帝结婚,要苏杭织造增织缎匹九万余匹。万历七年又增织赏夷人袍料三万六千余匹,万历二十年,又因修缮皇宫、嫁公主、封皇子等需要,在苏州大量采办缎匹、绣品、珠宝、金铣箔等,刺激了苏州工艺美术的发展。万历年之后,苏州城内工艺美术作坊数目已相当可观,东北半城比户纺织,西城附郭一带则是铜器、骨器、玉器、响器、乐器制造的集中地。当时,除了民营工场作坊之外,还有由苏州织造掌管下的皇家织染局。至清代,苏州的工艺美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官营的织染局扩大了规模,成立南北二局,对各种工艺进行严密的管理。民间的作坊也更加繁荣,清代苏州的一些工艺美术如建筑、雕刻、彩绘、牙雕、木刻、玉器、家具、小件摆设和装裱之类得到较大的发展,还与康熙、乾隆两朝皇帝多次南 巡有关。地方官吏为了取宠于最高统治者,奉献礼品,客观上推动了苏州工艺美术水平的提高。除了为反动阶级需要的特种工艺之外,还有很多民间工艺,如桃花坞木刻、虎丘泥人、苏绣日用品也有了发展,明清两代是苏州工艺美术发展的全盛期。

[返回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