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苏州的刺绣与湖南的湘绣和上海的顾绣齐名,鼎足而三。苏绣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。相传在三国时期,孙权为了与魏、蜀争衡伤天下,需要绘制一幅山川地势军用团。这个任务交给了丞相赵理的妹妹赵夫人。赵夫人说:“丹青易褪色,不能久藏,我会刺绣,可队列国于方锦之上,用针绣出五岳、河海、城岜、行阵的图形。”绣成之后,无不赞其精细,一时誉为“针绝”。建于于五代、北
宋的苏州瑞光塔、虎丘塔也都曾出土过苏绣经袱。宋代《应庵和尚话语录》中有“平江吉彬二侄女绣普贤像”之语,明代万历年间苏州人张应文的《清秘藏》也说:“宋人之绣,针线细密,用绒止一二丝,用针如发细者为之,设色精妙,光彩射目。山水分近远之趣,楼阁得深邃之体,人体具生动之情,花乌极绰丝睦馋之姿,佳者较画更胜。”这些记载说明宋
代苏绣作为艺术欣赏的绣品已相当成熟,尤以其精工细致,形像逼真著称。 到了明代,苏州“家家养蚕,户户刺绣”,苏绣成了一项群众性的家庭副业,一些富家闺秀,也往往以此消遣过日,陶冶性情,称为“闺阁绣”。《列期诗集小传》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:有个在扬州做官的进土来复,琴棋书画,诗文剑器,百工皆通,唯独不会“女红”,后来特来苏州学习刺绣。明代嘉靖年间,苏绣到顾绣的影响,有了进一步的发展,顾绣所作山水、花鸟、佛像等,是从宋元画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绣品配色精妙,针线整齐,有不少绣法独具匠心,苏绣吸取顾绣的特点后,取长补短,互为渗透,有时混成一体,难分彼此。因此,到了清代,苏绣更以其“精细雅洁”享有盛名。苏绣工艺发展到这一时期,针法之多,应用之广,达到新的高度,苏州也一时被称为“绣市”。清同 |
治年间,在苏州一地参加刺绣同业组织的业主就有“人和瑞”、“潘吕记”等六十五家之多。这时的技艺也有了新的突破,誉满中外的“双面绣”(运用循序运蝴技法一次刺成,正反面具有同样的艺术效果),就是在这时出现的。 在长期实践中,苏绣逐渐形成了自由的特色。所谓“平、光、齐、匀、顺、细、密”之称。清代末年著名的苏绣艺人沈寿,总结前人的技艺成果,结合自已的经验,将苏绣针法归纳为十八种,并由张謇记录的《雪臣绣谱》使苏绣针法技艺开始条理化,沈寿的《方年青》、《松鹤》、《仕女》等都使用传统针法,此外,她还运用西洋画的透视原理,使光线曲暗,具有现代绘画的立体感。这种绣法注重物象追真,她自称为“仿真绣”,又名“美术绣”。沈寿所绣的英女王维多利亚半身像,曾获得万国博览会的最优等奖。十六世纪时,葡输牙人购得绣品后,携带归国,进呈绘国王,受到国王的重赏。十六世纪中叶之后,苏绣在海外广为流传,到了清代末叶时,更是誉满天下。 |
|
[返回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