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曲

    朋友现在你在网上听到的是昆曲作品:「胜如花」,选自作品《浣纱记.寄子》,这是一首最优美的昆曲戏剧插曲。
    昆曲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,它集中了我国汉民族戏曲的精华,在明清两代曾独霸剧坛,风靡一时。由于昆曲剧目丰富,音乐优美动听,表演艺术工细,舞蹈身段丰富细腻,历来被视为各大剧种的典范,影响极为深远。
    昆曲又名昆腔,最早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土腔,约于元末明初产生在昆山一带。以后发展为声震曲苑的昆曲,明代嘉靖,隆庆间的戏曲家魏良辅起了突出的作用。
    昆曲从它的兴起到衰落,始终语苏州有密切关系,魏良辅创新昆曲后,首先为苏州的艺人所接受而争唱新声,从而扩大了影响。梁伯龙创作《浣沙记》后,又首先在苏州舞台上用昆曲演唱,从此,不少戏剧新作也往往先在苏州搬上舞台,传布开去,风行各地。“苏州好,戏曲协宫商;院本爱看新乐章,舞衣不数旧霓裳,昆调出吴阊。”可以想见当时昆曲在苏州兴盛的一斑。到清乾隆以后,昆曲虽然开始衰落,但是苏州却还是作为昆曲的中心,始终一脉相承,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昆曲艺人。昆曲自清乾隆以后一蹶不振,至解放前夕,已陷入绝境。全国解放后,在毛主席“百花齐放,推陈出新”方针的指引下,浙江昆苏剧团于一九五六年在北京演出《十五贯》。毛主席在八天之内观看两次,赞扬《十五贯》是本好戏,并指示: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《十五贯》, 这个戏全国都要看,特别是公安部门要看。周总理也十分推崇《十五贯》,指出它是“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”。
    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有力的扶植下,昆曲《十五贯》的演出轰动北京,誉满全国,也使濒临凋落的昆曲之花,如枯木逢春,重新绽出新枝。 

15gan.jpg (10107 字节)

《十五贯》



点击这里下载
文件大小:970K
(建议用网络蚂蚁或者JetCar)

点击此处进入:昆曲作品欣赏

[返回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