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评弹

  评弹是评话与弹词的合称,评话只说不唱,又叫说大书;弹词有说有唱,有称说小书。评弹是产生在民间的说唱艺术,已有比较悠久的历史。评话由唐代的“讲史”和宋代的“平话”发展而来,弹词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唐代宣扬佛教教义的“变文”。用苏州话说书,约在明末清初之际产生的。
  苏州评弹发展到清代乾、嘉年间,盛极一时,广泛流行在江南一带。苏州的书场,最多时有几十家,评弹艺人数以百计。苏州评弹的主要艺人手段,通常概括为“说、噱、弹、唱”。
  “”,即说表,包括说白和表叙,苏州评弹以说表细腻见长。传说有人说武松打虎,一脚搁在短墙上,说了个把月才放下来。传说不免夸张,但其说表之细腻可以想见。
  “”,即噱头、笑料。苏州评弹在书中常穿插不少噱头笑料,既能使人发松,又颇有寓意有时简直是绝妙的讽刺小品。过去有所谓“噱卫书中宝”之说,因为它可以使书说得生动活泼,增强评弹的艺术感染力与吸引力。
  “”,指乐器伴奏。弹词的伴奏音乐,十分悦耳动听,富有苏州地方色彩。
  “”,即演唱。“弹”与“唱”是密切联系的,演员拿起琵琶与弦子,主要是为唱作伴奏。书中的弹唱在抒发感情,烘托气氛方面往往起锦上添花的作用。和“说”一样,弹唱中也有说书人的表演(叙述)与书中人物的咏叹或对唱。
  评弹没有什么道具,但艺人手中的一把摺扇,却有多种妙用,在《武松打虎》中可以成为武松手中的哨棒,也可在《三笑》中当作唐伯虎的一枝笔;他如艺人随身所带的一块手帕,或桌上一只茶杯,有时也都可以作为绝妙的道具,这就全在宜人的运用之妙了。苏州弹词的唱腔曲调从根本上说虽只有一种,但长期以来,由于艺人们的艺术实践与创造,逐渐使弹词的唱腔曲调有了变化,这就是弹词流派的出现。评弹不仅唱腔曲调动听,而且它的文章也有雅俗共赏的妙处,所以有人说:“至若弹词文字,其雅处近诗,俚处似谚。虽旨在娱乐民众,然欲入士林之耳,非稍稍润饰其辞句不为功。故弹词家多喜与文士游,久则吐属雅驯,耐人寻味,身价自然十倍,固不仅乞文士揄扬已也。”
pd7.jpg (12368 字节)

Cd1.gif (3485 字节) 苏州评弹的作品欣赏(网上书场):

《双珠凤》选段 余红仙、沈世华

《谒岳庙》 秦建国

苏州评弹的流派介绍

评弹艺术界新动态

苏州评弹学校   介绍

[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