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在近代刺绣史上,沈寿(1874—1921)被称为“神针”是当之无愧的。清未民初,沈寿曾把刺绣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,使苏绣名震艺术苑。沈寿艺术之成就,事业之成功。以大而之,可包括为四:(一)绣品出众,博誉四海(二)创仿真绣,开辟新途(三)教绣多年,传艺天下(四)总结绣谱,流传后世。沈寿在艺术上获得了成功。
在清未,时局动荡,战事纷起。在这种情况下,苏绣艺人沈寿要在艺术上获得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;且在这之前,上海顾绣早已在刺绣业中成为压倒一切的名绣,“今天下称刺绣为顾绣者。以明代上海顾氏刺绣之名,震四海内故也。”(徐蔚南《顾绣考》)。苏绣要超过顾绣,改变顾绣与苏绣的看法,是非轻易的事。但沈寿终于以杰出的艺术成就,为苏绣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盛誉。因此,沈寿获得成功的原因足值得探讨研究的。笔者认为沈寿之所以获得成功,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客观的、主观的,有社会的、个人的因素,现作如下探讨。
首先,沈寿得优越的环境。沈寿生于江苏吴县(今苏州),周围是家家有绣棚,户户在刺绣。“城中妇女习刺绣”(乾隆《吴县志·风俗》),富裕人家的闺阁绣世代相传,农村则普遍存在着为绣庄加工刺绣的传统副业生产。“刺绣之艺,吴中为盛(同治《锦文公所顾公祠碑记》)。“有清一代,吴市为绣业策源地,故宫廷有织造之官,常驻苏州,以采备绣货贡品为职,上自宫厥,下迄庶妇,以及仕宦之章服,莫不以绣贷为章身之彩敝,此苏绣之全盛时代”(1947年《吴县县商会年列》)。苏州妇女以刺绣为贤淑,以刺绣为生计,《吴县志列女》中就这方面载了不少人物。如清代“陵厚甫妻李氏,年二十六夫卒,遗孤兆昆,氏志坚守,并益勤女红。或劝之少休,则曰,‘顾为女子者必有所事,事则心有所寄,妄念无自而生。’众皆叹服。”这是丈夫死后,矢志坚守,益勤女红,把绣绣作为修身养性,精神寄托。再如:“张在铭妻姚氏,年三十铭卒,无子,舅姑皆六旬,家无次丁,氏早夜事女红以供甘旨,数年如一日。”这是夫死无子,为伺养老人而日夜刺绣,以谋生活。社会上既是那么盛行、倡导、鼓励,刺绣逐成为妇女必操之手艺,刺绣的概念已深入社会生活之中。达对沈寿的一生起了很大影响。沈寿从小就受到这方面的熏陶。她的姐姐沈立平时就在家刺绣,沈寿耳濡目染,对刺绣早感兴趣,学着为姐姐辟丝分线,穿针度线,七岁时就跟随沈立对绷习绣,八岁就分绷独自刺绣了。刺绣且以幼年从艺为好,其时心灵手巧,接受能力最强,从小经过努力,便容易成为刺绣能手。沈寿从小就勤奋好学。从姐学绣,长进过人,刚学绣就脱手绣作《鹦鹉》,“髦嘻嘻而弄针兮,鹦鹉成于八岁。”(见《张季子九录·文录雪宦哀辞》)。十一、二岁时,绣事渐精,年及,乡里有针神之目。苏州这个乾隆年问就被称为“绣市”的城市,正孕育了刺绣大师沈寿。
在沈寿学绣时,苏州的刺绣基础又是得天独厚的。一方面是城市闺阁绣,除了绣制镜、扇袋、花鸟屏条册页等艺术品,具有精细雅洁、精工细作的特色。一方面是乡村大量的民间日用绣品,刺绣在民众中广为普及。此外还有应承清皇室宫货需要的各类绣品,使苏州间接受到清代宫廷生活的影响、如椅披、床帏等室内装饰日用品和荷包、鼻烟袋等日用小品,也都是花纹锦绣,品种繁多,刺绣极为精细,花草虫乌、山水人物、飞禽走兽、楼台亭阁都能入绣。当时刺绣品在市场上作为商品流通,苏州绣庄多至一百五十家左右。刺绣得到大批量生产。刺绣在这种普及的基础上得到了必然提高。名家名作相继而出。如“国初,吴门女子为顾茂伦,发绣《钩雪滩图》,更见精巧,山水花鸟无不尽态极研”(见《画林新咏》,载《吴县志卷七十七》)。“钱蕙,字凝香,又能以发代丝绣古佛大土像及宫装美人。不减龙眠白描,时称‘绝艺,”(见《国朝闺秀正始集》,载《吴县志卷七十四》)。道光年间的丁佩善刺绣,并作有《绣谱》。可以说,在沈寿刺绣时期,苏绣已积积累了一定技艺经验。刺绣生产已形成相当规模。苏绣历经前辈艺人的努力,无论在品种、题材、针法、色彩等方面都已成熟,苏绣艺品和日用品同时发展,苏州已为沈寿在艺术上获取成功提供了深厚的基础。
其次。沈寿得成功的机遇,在以上环境基础上,使沈寿成功的机遇确是不少。沈寿刺绣过程中遇上了余觉、张骞这两位助其成功的人物。1893年沈寿二十岁时同流寓苏州的浙江山阴人余觉结婚。这在沈寿的艺术生涯发生了决定性变化,对沈寿的事业起了极大的促进的作用。余觉原名兆熊,字冰臣,1901年乡试中举,平时能书能画,书画相通,成了沈寿事业上的伴侣和赞助者。余觉的旧知识分子的意识对家庭的影响,对沈寿闺阁绣臻于成熟,同时余觉为沈寿提供了许多精致的绣稿。沈寿由于刺绣用心,也吸收绘画技法融于刺绣之中。夫妇画绣结合,这同露香园顾绣成名的起因一样,顾绣中的韩希孟"韩媛绣"地到丈夫绣佛主人顾寿协助。余觉对于沈寿绣艺也起促进作用,"乃至半日废书,半日研绣。余觉以笔代针,吾妻则以针代笔十年如一日,绣益精,名益燥”(见余觉《痛史》).寿得到余觉帮助,因此绣艺精,绣品超人,经过十年的钻研,自具神韵,向慈禧献寿的《八仙上寿图》就是由余觉挑选画稿,勾勒上棚,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,雪芝倾注了很多心血。在以后赴京教绣、到日本考察、自办绣校和传习所等过程中,沈寿夫妇合作完成的,在沈寿二十岁同余觉结婚至四十岁去南通间的二十年中,沈寿创“仿真绣”,《八仙上寿图》、《意大利皇后像》等成名作都是那时所绣。沈寿四十岁在海内外声誉卓著,这与余觉的帮助分不开的,1914年至1921年这七年中,沈寿赴南通教绣,得张謇的重视和支持,这段时间张謇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,但当初沈寿早已名闻遐迩,已在余觉帮助下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,张謇是在沈寿已然成业的基础上加以倡导宣扬而已。不可否认,沈寿在男通教绣传艺和著成绣谱,这有赖张謇的一臂之力。
张謇是清代状元,任过北洋政府的工商部总长,是当时著电的南通实业家。以其地位和对实业的重视,为沈寿提供了多有利条件,如设置传习所、聘请教员、招收学生、组织绣品赴巴拿马会。所以,在沈寿的一生中。早期十年在家研绣和后十年事业上的成就,是同余觉分不开的,由于夫妇同心,画绣合壁,沈寿得到余觉各方面的配合,因此安心刺绣,技艺长进,绣品出众,由于余觉的积极活动,因此绣品献与慈禧,得到赞赏。促成了沈寿在艺术上的成名,如余觉所说,“余无妻虽智弗显,妻无余虽美弗彰”。沈寿晚期七年的提高和传艺是和张謇分不开的,如没有张誊的支持和倡导。沈寿后期的事业可能不会那么大,或至淹没衰亡也是可能的。由于历史的原因。关于余觉对沈寿事业的成功所作的贡献,所起的作用以往常被忽视了,事实上正是余觉几十年来和沈寿的合作,因此才有后来张謇的帮助和提高。这前后对沈寿的成功,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。
在沈寿刺绣过程中,还遇上献礼和赛会等机遇,因而使沈寿一举成名。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,东南疆吏争致寿,余觉在此情况下希上宠,挑选画稿,以沈寿为主,组织力量赶绣《八仙上寿图》等进献祝寿,得到慈禧赞赏,并书了“福”、“寿”两字赐给沈寿夫妇,达在当时社会的影响是很大是可以想见的,清商部因此颁发双龙宝星四等勋章,商部尚书载振也题诗相赠,沈寿原名云芝,改名为沈寿。这个机遇对沈寿的一生起了很大作用,这是成功的起点。因为随后清农工商部奏准没绣工科。并奏准余沈夫妇去日本考察美术教学情况,通过访日,沈寿受到启发,才创成“仿真绣”。在那个历史时期,在维新思潮影响下,清政府才有派员出国考察之举,沈寿由此得到赴日考察的机会。当时西洋绘画已逐渐传入中国,对我国的美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。扬守玉也是在那时结合西洋画等而创出了乱针绣,照相也在清末开始传入中国。这些社会的物质动因,是沈寿赴日考察、刨出的仿真绣,
从而使苏绣大进一步的机遇和必要条件。
在清农工商部条余觉沈寿分别担任绣工科总理和总教习,以苏绣技艺传授给皇家子女。这样,沈寿的地位和苏绣的地位自不可而言,这也是沈寿获得成功的有利条件。沈寿利用那时的地位,应接绣制了意大利君后像,作品在意大利都朗赛会获优等奖,得“世界至大荣誉最高之卓越奖凭”。于是“刺绣大王”之徽号逐渐喧腾于各国人士之口。正是那样地位,沈寿被清廷任命为劝业会绣品审查员的职务。在1910年南洋劝公会上,张骞是劝业研究会总干事,见沈寿评审精当,十分钦佩沈寿的技艺,这就伏下了以后张骞聘沈寿去南通教绣的根源。那个时期国际博览会接连召开,促进了各国工业和手工业发展,这正使沈寿大展技艺,作品在会上连连获奖。沈寿由此名扬海外。
此外,在沈寿的前后及同期,也出现了许多苏绣的能手,如丁佩、华瑾、沈立、丁渭琦等。刺绣艺人相互影响,相互促进,对沈寿成长无不作用。作为沈寿崭露头角给慈禧祝寿的八幅通景屏,就是由好几位艺人分工合作绣成。以后在北京、南通教绣期间,沈寿同样得到了刺绣艺术人的合作,因此沈寿教绣不致太辛劳,并还有充裕的时间自已从事刺绣的研究和绣制。沈寿之成功,还得到同事的帮助。
沈寿之所以获得成功,主要地还在于她自己个入的、主观的努力,沈寿从七岁学绣,至四十八岁。始终在艺坛效力,刻苦研究,追求终身。
在沈寿婚后的年月里,她没有沉缅于安逸的小家庭生活或被繁琐家务束缚手脚,而是照常坚持刺绣不停。沈寿要操劳全家五口人的饮食起居,虽然身体不好,但还是挤出点时间从事刺绣,夜间更是在灯光下刺绣不止。
沈寿原先在家研究“仿真绣”,去日本考察时,不是走马观花,而是细细留神,悉心研究,由于熟能生巧,艺高胆大,沈寿才别出新意见而创出“仿真绣”。为苏绣开创了新的前程。沈寿在《雪宦绣谱》中总结说“我针法非有所受也,少而学焉,长而习焉,旧法而已,既悟绣以象物,物自有真,当仿真,既见欧人铅油之画,本于摄影。影生于光。光有阴阳,当辩阴阳,潜神凝思,以新意云旧法,逐有得。既又一游日本,观其美术之绣,归益有得。
就这样,由于沈寿认真钻研,勇敢探索,终于攀上了刺绣艺术高峰。从“仿真绣”得出“天壤之别,千形万态。但入吾君,无不可吾针,既无不可入吾绣”的创见。这是沈寿在苏绣技艺上的一大贡献。从此艺术佳作在沈寿手中联珠而出。
1911年清廷瓦解、京师绣工科停办时,形势变化得大,在这动乱的情势下沈寿并没有停止绣业,而是到天津避乱,艰难地自费办起女工传习所。后来四川方面曾以重金聘请沈寿去教绣,南通张謇来相邀,而月薪却低于四川。面对额现实生活,沈寿首先考虑事业,认为四川交通不便,不利绣业发展,且办绣人也未必能持之以恒,南通张謇当时办实业、数商等都有魅力,去南通传艺有利于刺绣事业的发展,因此谢绝重金之聘而就低薪之邀,前往南通刺绣。这对沈寿来说,正体现了她对艺术的追求精神和魄力。
在南通,沈寿从1914年8月至1921年6月病逝, 沈寿绣出了《世界教主耶稣像》、《美国女优倍克像》等传世名绣。在教绣工作中耐心负责,因人施教,不仅在刺绣的针法、色彩、形神等技艺方面结合实物、结合绣品详尽地讲授,而且还教导学生在平时耍作有心人。即使在后期几年病魔折磨下,沈寿仍扶病传授绣艺。沈寿勤绣善教,传艺天下,开创了刺绣的正规传授学校。在南通任职期间,共培训“绣工本科完全毕业者九人,其甲、乙班普通毕业者百五十人,本科毕业试之成绩及绣品,固已突过前人,即甲乙斑之出品,在他处之上。”金静芬、巫玉等刺绣名手都是从沈寿而出。沈寿传艺,鞠躬尽瘁。
在张謇提议下,沈寿在去死前的病中将自已一生绣艺经验认真总结,张謇记录整理成《雪宦绣谱》一书。于一九一九年由翰墨林书局出版,这是沈寿一生绣艺总结。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:“积数月而成此谱,且复问,且加审,且易稿
,如是者再三,无一字不自謇书,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。”由此可见
,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。此书分绣备,绣引、
针法、绣要、绣品、绣德、绣节、绣通,共八章,在“针法”一章中,列举了十八种针法特点和要领,在“绣要”一章中,按审势、配色、求光、肖神、妙用、镇性等六个方面深切地谈了自己所创仿真绣的心得,刺绣的要点到艺人应有的品德修养,以至保健卫生,都有比较完整的阐述,堪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。
沈寿成功的客观的、社会的原因、就是当时的生活环境、刺绣基础、社会关系、历史条件、—生机遇等方面的因素。这些外在因素促使沈寿走上成功的道路。但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,内因是决定因素,是决定事物的成长、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。在与沈寿所处的同样客观条件下,其它刺绣艺人没有达到沈寿那样的艺术成就。正是说明了沈寿自己主观努力的结果。沈寿在优越的刺绣环境下,在良好的刺绣基础上,在不断遇机遇的情况下,能很好地吸收丰富的营养,增强自我的艺术修养,始终刻苦钻研,孜孜不倦地追求,“寿性静秘,善领悟,非非凝想为恒人所不至,故意匠独工。”因此才在艺术上获了成功。是普通的家庭妇女,或仅是一般的刺绣能手,而不可能成为刺绣艺术家了。
刺绣艺术家沈寿之所以获得成功,是能给我们以启示的。 |
|